G1 (Garbage-First)是一款面向服务器的垃圾收集器,主要针对配备多颗处理器及大容量内存的机器. 以极高概率满足GC停顿时间要求的同时,还具备高吞吐量性能特征.
G1将Java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独立区域(Region),JVM目标是不超过2048个Region(JVM源码里TARGET_REGION_NUMBER 定义),实际可以超过该值,但是不推荐。
一般Region大小等于堆大小除以2048,比如堆大小为4096M,则Region大小为2M,当然也可以用参数"-XX:G1HeapRegionSize"手动指定Region大小,但是推荐默认的计算方式。
G1保留了年轻代和老年代的概念,但不再是物理隔阂了,它们都是(可以不连续)Region的集合。
默认年轻代对堆内存的占比是5%,如果堆大小为4096M,那么年轻代占据200MB左右的内存,对应大概是100个Region,可以通过“-XX:G1NewSizePercent”设置新生代初始占比,在系统运行中,JVM会不停的给年轻代增加更多的Region,但是最多新生代的占比不会超过60%,可以通过“-XX:G1MaxNewSizePercent”调整。年轻代中的Eden和Survivor对应的region也跟之前一样,默认8:1:1,假设年轻代现在有1000个region,eden区对应800个,s0对应100个,s1对应100个。
一个Region可能之前是年轻代,如果Region进行了垃圾回收,之后可能又会变成老年代,也就是说Region的区域功能可能会动态变化。
G1垃圾收集器对于对象什么时候会转移到老年代跟之前讲过的原则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对大对象的处理,G1有专门分配大对象的Region叫Humongous区,而不是让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的Region中。在G1中,大对象的判定规则就是一个大对象超过了一个Region大小的50%,比如按照上面算的,每个Region是2M,只要一个大对象超过了1M,就会被放入Humongous中,而且一个大对象如果太大,可能会横跨多个Region来存放。
Humongous区专门存放短期巨型对象,不用直接进老年代,可以节约老年代的空间,避免因为老年代空间不够的GC开销。
Full GC的时候除了收集年轻代和老年代之外,也会将Humongous区一并回收。
和之前一样是使用并行处理。
假设参数 -XX:MaxGCPauseMills 设置的值很大,导致系统运行很久,年轻代可能都占用了堆内存的60%了,此时才触发年轻代gc。
那么存活下来的对象可能就会很多,此时就会导致Survivor区域放不下那么多的对象,就会进入老年代中。
或者是你年轻代gc过后,存活下来的对象过多,导致进入Survivor区域后触发了动态年龄判定规则,达到了Survivor区域的50%,也会快速导致一些对象进入老年代中。
所以这里核心还是在于调节 -XX:MaxGCPauseMills 这个参数的值,在保证他的年轻代gc别太频繁的同时,还得考虑每次gc过后的存活对象有多少,避免存活对象太多快速进入老年代,频繁触发mixed gc.
什么场景适合使用G1
jquery实现复选框checkbox全选,取消全选
目录开发工具代码运行效果总结开发工具python版本: python-3.8.1-amd64python开发工具: JetBrains PyCharm 2018.3.6 x64python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库: wxPython安装wxPython代码(这里指定了阿里云镜像安装源下载安装会更快)pip install wxPython -i http://mirrors.aliyun.com/pypi/simple/代码# coding = utf-8import wx# 自
在将matlab代码改写为C++时碰到了gradient函数,大概看了下matlab中gradient函数的代码实现,可分为两个部分:1、[f,ndim,loc,rflag] = parse_inputs(f,v):分析输入数据的情况,比如确定输入数据的维数等。2、varargout = gradient(f,varargin):这是核心部分。以二维矩阵作为输入对象,精简后,思路如下:
操作表数据//插入记录的语法格式:insert into [方案名].表名[列名] values (值)学号姓名专业名性别出生时间总学分备注061102王平计算机女1986-09-0238NULL061103王燕计算机女1985-10-0640NULL061104韦严平计算机男1986-08-2640NULL...
PYNQ是赛灵思开发的一个面向创客的板子,其实仔细查下官方的文档操作还是很方便的,但是东西太杂了,,,实在不好找到,下面这篇博客将解决关于PYNQ是uart的使用的部分问题,欢迎大家补充学习内容PYNQ的串口使用开发环境PYNQ 这里我用的是2.3的官方镜像,jupyter-Notebook官方文档参考[https://pynq.readthedocs.io/en/latest/pyn...
1.功能解释tensorflow中flags用于接收命令行传递参数,可以全局的更改代码中的参数。Tensorflow使用flags类定义命令行参数。网络模型中有大量的超参数需要我们赋值,所以此方法,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式对模型超参数进行调整。整体思路就是,我们可以现在一个.py文件内定义参数,然后将参数保存至变量集FLAGS里,即我们对超参数的赋值,后面需要调用时,我们通过FLAGS对象来调用。其实,这和argparse的用法、功能是类似的。基本定义函数类型,分别定义不同数据类型:①flags.
公用样式文件/*公共样式模块*//*引入字体图标*/@font-face { font-family: 'icomoon'; src: url('../fonts/icomoon.eot?qicgwf'); src: url('../fonts/icomoon.eot?qicgwf#iefix') format('embedded-opentype'), url('../fonts/icomoon.ttf?qicgwf') format('truetype'), url('../
#! /bin/shecho "please input x y";read x y; #连续输入一组参数 以空格隔开z=`expr $x+$y`;echo "The sum is $z"
打开文件,他是空白的。点两下,可以画上东西,点Check后,会弹窗,“wrong!”可以猜一下,他需要画对某种图形或者点到某个点,就可以变成“correct”拖进IDA里,找到主函数,F5查看伪代码。这里调用了一大堆API,而调用这些API后,用来画了个图,关键函数sub_401130;点进去看看,int __stdcall sub_401130(HWND hWnd, UINT M...
1、设计目标:设计一个可以支持触屏左右滑动的循环相册。2、设计思路:将图片横向排放到一个框中。关键问题出在循环设计上。因为当相册播放到第一张时,点上一张按钮或向右滑动这时应该播放相册的最后一张,并且要保持视觉上的连续性。同里在相册最后一张向左滑动或点下一张按钮也有同样的问题。3、如何解决循环?办法如下图红框代表相册,数字1代表的是第一张图片,数字n代表的是最后一张图片。
stm32单片机 GPIO输出端口配置